三级黄色毛片免费_天天摸夜夜高潮_一级大黄片免费av_中文字幕一级黄色电影

《港珠澳大橋廣東水域通航安全管理辦法》廣東省人民政府令第267號

瀏覽量:          時間:2020-02-22 04:34:12

港珠澳大橋廣東水域通航安全管理辦法






廣東省人民政府令第267號



《港珠澳大橋廣東水域通航安全管理辦法》廣東省人民政府令第267號


 


港珠澳大橋廣東水域通航安全管理辦法



第一條 為了加強港珠澳大橋廣東水域通航安全管理,保障港珠澳大橋和過往船舶安全,依據(jù)《中華人民共和國海上交通安全法》等法律法規(guī),結(jié)合本省實際,制定本辦法。

第二條 港珠澳大橋廣東水域的船舶航行、停泊、作業(yè),以及影響水上交通安全的活動,適用本辦法。

本辦法所稱船舶包括浮動設施。

第三條 海事管理機構依法對港珠澳大橋通航安全實施監(jiān)督管理。

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公安、自然資源、交通運輸、農(nóng)業(yè)農(nóng)村、應急管理等部門按照各自職責,依法負責有關港珠澳大橋通航安全的監(jiān)督管理工作。

第四條 港珠澳大橋管理單位按照有關安全生產(chǎn)法律法規(guī),建立健全安全生產(chǎn)責任制,落實港珠澳大橋通航安全相關責任。

需航經(jīng)港珠澳大橋的船舶,其所有人、經(jīng)營人、管理人應當履行安全職責,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,督促船舶、船員遵守本辦法,保障港珠澳大橋通航安全。

第五條 港珠澳大橋設置三座航道橋和一個隧道區(qū)。

航道橋自東向西依次為青州航道橋、江海航道橋和九洲航道橋。

隧道區(qū)為港珠澳大橋警3號燈浮標、4號燈浮標連線至港珠澳大橋警7號燈浮標、8號燈浮標連線之間的范圍。

需航經(jīng)港珠澳大橋的船舶應當在橋梁航道或者隧道區(qū)航行。

第六條 港珠澳大橋航道橋通航孔設置及通航凈空尺度如下:

(一)青州航道橋:一個主通航孔和兩個副通航孔,主通航孔通航凈空寬度318米、凈空高度42米;副通航孔通航凈空寬度85米、凈空高度20米。

(二)江海航道橋:兩個主通航孔和兩個副通航孔,主通航孔通航凈空寬度173米、凈空高度24.5米;副通航孔通航凈空寬度85米、凈空高度20米。

(三)九洲航道橋:一個主通航孔和兩個副通航孔,主通航孔通航凈空寬度210米、凈空高度40米;副通航孔通航凈空寬度85米、凈空高度20米。

第七條 港珠澳大橋三座航道橋?qū)O置青州、江海、九洲三條橋梁航道:

(一)青州橋梁航道長度為橋軸線兩側(cè)各1852米,航道走向為0°~180°;

(二)江海橋梁航道長度為橋軸線兩側(cè)各1000米,航道走向為165°~345°;

(三)九洲橋梁航道為九洲港航道中橋軸線兩側(cè)各1000米的航道,航道走向為149°~329°。

第八條 港珠澳大橋廣東水域設置兩級通航安全警戒線,一級警戒線位于橋軸線兩側(cè),距橋軸線1000米;二級警戒線位于橋軸線兩側(cè),距橋軸線5000米。

第九條 除應急處置、執(zhí)行公務,以及依法經(jīng)海事管理機構許可的水上水下活動外,任何船舶不得進入一級警戒線內(nèi)的橋梁航道和隧道區(qū)以外水域。

禁止在一級警戒線內(nèi)從事下列影響水上交通安全的行為:

(一)淌航、掉頭;

(二)通航橋孔內(nèi)追越或者并列行駛;

(三)逆向通過單向通航橋孔;

(四)橫越橋梁航道;

(五)船舶羅經(jīng)校驗、試航船舶效用試驗;

(六)編解隊、過駁作業(yè);

(七)從事捕撈、水產(chǎn)養(yǎng)殖、水生作物種植;

(八)其他影響水上交通安全的活動。

第十條 除在港區(qū)、碼頭、錨地或者依法經(jīng)海事管理機構許可的水上水下活動外,任何船舶不得在二級警戒線以內(nèi)錨泊和作業(yè);確因緊急情況需要錨泊的,應當立即向海事管理機構報告,并按照規(guī)定顯示信號,用甚高頻等方式通報船舶動態(tài),并采取有效措施盡快駛離。

港珠澳大橋所在區(qū)域發(fā)布藍色以上臺風預警信號,或者升掛臺風信號2號以上風球時,任何船舶不得在二級警戒線以內(nèi)錨泊和作業(yè)。

第十一條 需要在二級警戒線以內(nèi)錨泊、系泊和作業(yè)的船舶,應當落實安全措施,防止發(fā)生走錨、斷纜及其他危及港珠澳大橋安全的事故或者險情。非自航船舶錨泊時應當配備滿足安全要求的拖輪值守。

第十二條 任何單位和個人在二級警戒線以內(nèi)進行水上水下活動前,應當通報港珠澳大橋管理單位。

第十三條 船舶進入二級警戒線以內(nèi),應當加強瞭望,謹慎駕駛,及時了解水域范圍內(nèi)的交通狀況,以安全航速行駛,并遵守海事管理機構的報告要求。

第十四條 船舶進入橋梁航道和隧道區(qū)前,應當保持主機、舵、錨、航行信號、通信、導航設備、拖帶設備以及應急設備處于良好技術狀態(tài);船舶進入橋梁航道前,船長應當在崗值班,及早與過往船舶取得聯(lián)系,明確各自動態(tài)及會讓意圖。

第十五條 船舶通過橋梁航道前,應當根據(jù)潮汐、水位變化情況核實橋梁航道、通航橋孔的實際通航凈空高度和寬度;根據(jù)本船的噸位和當時水面以上的最大高度,保留足夠的富裕高度和富裕水深,選擇適合本船安全航行的橋梁航道及通航橋孔通過。

船舶通過隧道區(qū)前,應當根據(jù)本船的噸位,保留足夠的富裕水深。

第十六條 船舶通過港珠澳大橋通航孔時,應當在橋涵標引導下航行,遵守下列航行規(guī)則:

(一)青州航道橋主通航孔雙向通航;其東側(cè)副通航孔為由南向北(上行)船舶單向通航,其西側(cè)副通航孔為由北向南(下行)船舶單向通航。

(二)江海航道橋東側(cè)主通航孔、副通航孔均為由南向北(上行)船舶單向通航;其西側(cè)主通航孔、副通航孔均為由北向南(下行)船舶單向通航。

(三)九洲航道橋主通航孔雙向通航;其東側(cè)副通航孔為由南向北(上行)船舶單向通航,其西側(cè)副通航孔為由北向南(下行)船舶單向通航。

(四)航經(jīng)單向通航橋孔時,沿橋孔中軸線航行;航經(jīng)雙向通航橋孔時,要避免在橋孔下方交會,無法避免時,盡可能靠右航行,并與橋墩邊緣保持足夠的安全間距。

第十七條 高速客船通過橋梁航道時,航速不得超過25節(jié),不得低于5節(jié)。

除高速客船外,其他船舶通過隧道區(qū)時航速不得超過15節(jié),通過橋梁航道時航速不得超過12節(jié),不得低于5節(jié)。

第十八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,船舶不得進入橋梁航道:

(一)港珠澳大橋所在區(qū)域升掛臺風信號3號以上風球或者風力達到8級以上的;

(二)發(fā)現(xiàn)一級警戒線內(nèi)航道、航標等存在異常情況妨礙本船正常通過的;

(三)本船操縱能力受限或者航行設備出現(xiàn)故障,不能確保安全通過的;

(四)載運爆炸品的;

(五)拖帶總長度超過200米或者拖帶總寬度超過40米的拖帶船隊,或者夜間拖帶的;

(六)相關主管部門發(fā)布的禁止船舶通過橋梁航道的其他情形。

一級警戒線內(nèi)能見距離小于1000米時,除高速客船外,其他船舶不得進入橋梁航道;能見距離小于500米時,高速客船及其他船舶均不得進入橋梁航道。

船舶航行應當遵循有關環(huán)境保護法律法規(guī),落實環(huán)境保護有關管理要求。

第十九條 港珠澳大橋管理單位應當履行下列通航安全管理責任:

(一)建立安全保障機制,排查整改安全隱患,確保港珠澳大橋滿足設計的通航標準;

(二)按照規(guī)定和相關標準,設置和維護港珠澳大橋防撞、監(jiān)控設施等安全設施,確保標識清晰、效能完好;

(三)加強一級警戒線內(nèi)水域通航安全監(jiān)控,發(fā)現(xiàn)影響通航安全異常情況時,及時向海事管理機構報告,并向過往船舶發(fā)出安全預警信息,采取相應的應急措施;

(四)對港珠澳大橋結(jié)構、防撞設施等進行有礙通航安全的維修、作業(yè)時,應當按照有關規(guī)定向海事管理機構申請,經(jīng)批準后方可進行;

(五)建立緊急救援機制,應對緊急情況。

第二十條 船舶發(fā)生水上交通事故或者險情,應當采取有效措施組織自救、互救,避免或者減輕可能對港珠澳大橋造成的危害,并立即向海事管理機構報告。

第二十一條 任何單位和個人發(fā)現(xiàn)港珠澳大橋?qū)е皆O施移位、損壞、滅失及其他有礙通航安全的異常情況,應當立即向港珠澳大橋管理單位、海事管理機構報告。

第二十二條 負責港珠澳大橋?qū)е皆O施維護的單位,應當定期巡查、維護,并保障港珠澳大橋?qū)е皆O施處于良好工作狀態(tài)。

負責港珠澳大橋航道管理的單位應當定期測量橋梁航道水深,并將相關資料及時報送海事管理機構。

第二十三條 違反本辦法規(guī)定的,按照《中華人民共和國海上交通安全法》《中華人民共和國海上海事行政處罰規(guī)定》的有關規(guī)定處罰。

第二十四條 本辦法下列用語的含義:

(一)航速,是指船舶航行時的對地速度。

(二)拖帶總長度,是指從頂推或者吊拖船隊的最前端至最末端之間的水平距離。

(三)拖帶總寬度,是指拖帶船隊整體最寬處的寬度。

第二十五條 本辦法自2020年1月1日起施行。









感謝您的捐贈



本文鏈接:http://www.koko360.com/policy/78406.html

本文關鍵詞: 港珠澳大橋, 廣東, 水域, 通航, 安全, 管理辦法, 廣東省人民政府令, 第267號

最新政策